陕西秦星汽车有限责任公司纯电动商用车项目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
建设单位 |
陕西秦星汽车有限责任公司 |
||
项目名称 |
陕西秦星汽车有限责任公司纯电动商用车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 |
||
地址位置 |
建于陕西省咸阳市新兴纺织工业园内,项目东侧为纺织一路,西侧为纺织大道,南侧为永昌路,北侧为规划的胭脂路。 |
联系人 |
闫传涛 |
职业卫生评价 项目简介 |
项目性质:新建项目 评价范围:以陕西秦星汽车有限责任公司纯电动商用车项目实施的工程内容为准,主要针对陕西秦星汽车有限责任公司纯电动商用车项目试运行期间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及效果和职业卫生管理措施以及建设施工和设备安装调试过程等进行评价。 本项目评价范围包括以下内容: (1)主体设施:联合厂房中的焊装车间、涂装车间、总装车间和动力站房,新能源部件车间(临时办公区)、高压调试车间(临时食堂)、调试修整车间; (2)辅助设施:充电棚、四轮定位、淋雨间、动力站房、水泵房(含消防水)、换热站、污水处理站、油料库及废品站和试车跑道; (3)公用工程:供配电系统、给排水系统、空调系统、通风排烟系统、消防系统、供气系统、废弃物处理系统; (4)其他建构筑物:门卫室; (5)建设施工和设备安装调试过程。 |
||
项目负责人 |
卫婷 |
||
报告编制人 |
李雪、李爽 |
||
现场调查人员 |
李雪、李爽 |
||
采样检测人员 |
李雪、吴莘昊等 |
||
检测时间 |
2019年4月1日-3日,4月25-27日,20019年11月28日-11月30日 |
||
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及预期接触水平 |
本项目存在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包括:本项目可能存在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包括:其他粉尘、电焊烟尘、锰及其化合物、锡及其化合物、二氧化碳、一氧化碳、氮氧化物、苯、甲苯、二甲苯、盐酸、硫化氢、紫外辐射、噪声、手传振动、高温、工频电场等。 (1)粉尘 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检测电焊烟尘、砂轮磨尘和其他粉尘。检测11个工种、12个点,其中焊装车间小件焊接区焊接工电焊烟尘,涂装车间玻璃钢打磨间操作工和腻子打磨间操作工检测结果不符合《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GBZ2.1-2007的要求。 20019年11月28日-11月30日对超标点焊装车间小件焊接区电焊工和涂装车间玻璃钢打磨工和腻子打磨工进行复测,复测期间复测点为装置及防护设施运行正常,复测结果正常。 对焊装车间小件焊接区电焊工进行 (2)化学毒物 工作场所空气中化学毒物检测了苯、甲苯、乙苯、二甲苯、乙酸丁酯、乙酸乙酯、异丙醇、环己酮、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溶剂汽油、一氧化碳、二氧化氮、臭氧、二氧化锰等,检测14个工种、16个点,其中焊装车间小件焊接区焊接工二氧化锰和涂装车间喷胶发泡间操作工检测结果不符合《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GBZ2.1-2007的要求。 20019年11月28日-11月30日对超标点焊装车间小件焊接区电焊工接触二氧化锰进行复测,复测期间复测点为装置及防护设施运行正常,复测结果正常。 (3)噪声 工作场所噪声测量28个点,主要岗位工人8小时等效声级测量对象26个,焊装车间数控弯管机金属件校正工位操作工,涂装车间玻璃钢打磨间操作工、腻子打磨间操作工、中途前擦净喷涂工和面漆前擦净喷涂工接触噪声强度超标,其余工种接触噪声强度均符合《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2部分:物理因素》GBZ2.2-2007的要求。 (4)紫外辐射 工作场所紫外辐射测量7个点,罩内检测结果均符合《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2部分:物理因素》GBZ2.2-2007的要求。 (5)振动测量对象2个,检测结果均符合《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9部分:物理因素》GBZ2.2-2007的要求。 |
||
结论与建议 |
结论:本项目属于本项目属于第二类制造业中的(二十三)汽车制造业,结合本项目生产工艺、防护设施设置等实际情况,本项目职业病危害程度分类属于“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类较重的建设项目”。 通过对陕西秦星汽车有限责任公司纯电动商用车项目建设施工和设备安装调试过程及试运行过程职业病防护设施的调查和评价,该项目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基本得到了控制,具备进行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的竣工验收条件。建设单位如能在正常生产过程中,采取控制效果评价报告中提出的补充措施和建议的情况下,能够符合国家职业病危害防治相关法律、法规及标准、规范的要求。 建议:在对本项目进行全面分析、评价的基础上,针对报告中职业卫生管理和职业病危害防护存在的不足,从组织管理、工程技术、个体防护、卫生保健、应急救援等五个方面提23条建议. |
||
技术审查专家组评审意见 |
评审意见: (1)进一步明确评价范围,细化建设项目概况; (2)细化原辅料的识别; (3)对喷漆、打磨、焊装等工序的职业病防护设施进行有效性评价; (4)对应急救援设置的适应性进行评价。
|